《F1:狂飙飞车》上映六天,迅速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,豆瓣评分稳定在8.5分,获得超过86%的四星五星好评,仅有1%的差评。票房表现也不负众望,正冲刺1亿大关,最终有望超过《新·驯龙高手》,成为年度票房第二,仅次于《碟中谍8》。这部电影几乎全部场景都集中在F1赛道上,毫不掩饰地是一部纯粹的赛车电影。尽管中文片名《狂飙飞车》略显俗气,明显是为了吸引眼球,但英文片名《F1: The Movie》却直接点出了影片的主题。
赛车电影通常面临着受众狭窄的问题,尤其是在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已产生审美疲劳的情况下。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电影,往往难以收获良好的票房表现。《F1:狂飙飞车》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,凭借的正是其过硬的品质。
如果要用四个字总结《F1:狂飙飞车》,那就是“爽就完了”。影片始终以“爽感”为核心,最大程度上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,充满紧张感的镜头让人目不暇接;同时又能让人内啡肽分泌,愉悦感十足。电影的爽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。
影片中的赛车元素与剧情、人物紧密结合。车队处于低谷、面临被股东出售的危机;曾经低迷的车手迎来职业生涯的反弹;年轻车手的成长充满激情。这些情节的推进,不仅是赛场上的拼搏精神,还是对赛车的热爱与执着。从60岁老将对年轻车手的悉心教导,到不断反复问“为什么要回来”的深情追问,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带给观众强烈的爽感。布拉德·皮特饰演的桑尼,笑容温暖、性格亲切,非常符合这个角色,甚至为观众带来了银幕外的情感共鸣。
电影中的赛车场面几乎令人目不暇接,F1赛车飞驰的场景令人惊叹,车与车之间的对决、摩擦,散发出烟雾与火花。赛车失控进入沙地时的惊险瞬间、空中翻滚后的惊险逃生,都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刺激感,带给观众强烈的爽快体验。
镜头不断变换,从车手的正面特写,到车手视角下的赛道疾驰,都有强烈的代入感。尽管这种拍摄方式并不创新,几乎所有有赛车元素的电影都会采用类似手法,但《F1:狂飙飞车》通过精准的视角切换和流畅的镜头运作,呈现了强烈的爽感。说实话,现阶段的中国导演,仍然无法拍出如此精彩的赛车电影,这其中的差距,不仅仅是技术问题。
拍摄这样一部高质量的赛车电影,最大的挑战并非剧本编写或演员挑选,而是如何解决技术上的难题。电影的镜头追随赛车的速度,需要突破技术瓶颈。F1赛车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三百公里,普通跟拍车辆根本无法跟上。而拍摄车内的镜头则更加困难。
为此,《F1:狂飙飞车》特意研发了全新的摄影设备。为了保证效果,导演团队与摄影部门合作,经过几个月的研究,最终制造出25台定制的专业摄影机。这种创新精神和技术投入,简直是中国电影制作中无法想象的,国内大多数电影公司更愿意选择租赁现有设备,而不是进行如此庞大的技术研发。
影片的拍摄预算也极为高昂,据外媒报道,《F1:狂飙飞车》的制作成本达到了2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超过14亿元。如此巨大的投入和技术突破,在中国电影界几乎无法复制。即便是郭帆这样被誉为最注重电影工业化的导演,他的《流浪地球》系列,也无法达到《F1:狂飙飞车》那种技术和工业化水平。
拍摄过程中,为了达到最佳效果,摄影团队甚至将一辆F2赛车完全拆解,装载了大量摄影设备。这辆赛车的价值在几百万美元,换做国内的制作团队,根本不敢做出这样的冒险决策。而且,《F1:狂飙飞车》的拍摄地点几乎全在真实的赛场中,赛车手的参与、赛道的调度都充满挑战,这种高难度的操作,背后离不开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制作体系与后勤保障。
与《F1:狂飙飞车》相比,国内赛车题材的影片如《飞驰人生》系列,尽管有一定的观众基础,但往往以特效来弥补对赛车场景的真实感缺失。例如,片中的飞车、合并镜头等手法,显得有些过于炫目而缺乏实质性冲击力。
如今,国产电影往往依赖明星阵容和话题元素来吸引观众。陈思诚执导的类型片如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,尽管话题性强,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却经常为票房所拖累。电影制作方也往往不敢冒险,宁愿选择更为安全的路线,也不愿投入巨资进行创新。相比之下,《F1:狂飙飞车》虽然有布拉德·皮特的明星效应,但更依赖电影本身的质量和精良制作,凭借自身的实力征服观众。
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局限性。由于依赖单一的本土市场,电影公司无法承受巨额投入的风险。而好莱坞电影能够从全球市场获利,拥有更强的资金支持。举个例子,《F1:狂飙飞车》在中国的票房尚未突破1亿人民币,但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.5亿美元,这意味着即使在中国市场表现平平,电影也已经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。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短期内中国导演很难拍出如此水准的赛车电影。只有等到中国电影真正迈向国际市场,走出国门,才能有机会在技术与质量上达到《F1:狂飙飞车》那种极致的高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2025-07-06 05:18